比特币持续疯狂:究竟发生了什么?

比特币持续疯狂:究竟发生了什么?

比特币持续疯狂:究竟发生了什么?

是何种力量催生了本轮比特币的涨势?这轮涨势的持续性如何?这会意味着被包括中国在内等国家排斥、禁止的虚拟加密币摇身一变成为有真实投资价值的数字资产了吗?

记者 | 李华清

photo | 图虫创意

在国内没有货币属性、没有货币等同法律地位、不能在市场上流通使用的比特币(Bitcoin,简称“BTC”),在过去半个月的时间里频频吸引中国民众的目光:多个有关比特币价格刷新历史纪录的消息登上微博热搜;2020年12月17日,在比特币价格创下2万美元历史高位的次日,中金公司一名首席分析师发朋友圈感慨“唯有茅台和比特币能抗通胀”。

长期关注币圈的人都有一个共识——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加密币,价格涨跌不休是常态,暴跌可以是柳暗花明的前奏,暴涨也可以是一落千丈的序幕。但今次价格能半个月维持2万美元的高位让圈内人嗅出点不同的味道来,2020年12月29日,一名有7年虚拟币投资史的区块链技术创业人士谢锦斌跟经济观察报记者聊起比特币本轮涨势背后原因时说:“我觉得现在,比特币背后的玩家都变了样了,变成以华尔街的机构为主了。”

是何种力量催生了本轮比特币的涨势?这轮涨势的持续性如何?这会意味着被包括中国在内等国家排斥、禁止的虚拟加密币摇身一变成为有真实投资价值的数字资产了吗?

价格屡创新高

Coindesk的数据显示,比特币价格在过去半个月里增长势头相当明显。2020年12月16日,比特币价格首次站上2万美元的高位;之后的12月17日,突破2.3万美元;12月20日,突破2.4万美元;12月27日,突破2.7万美元;12月30日,突破2.8万美元。

比特币诞生于2009年,2010年才在交易中产生价格,最初比特币的价格大概是0.0025美元。如果以2020年12月30日产生的高价2.84万美元做对比,比特币的身价在10年间涨幅超过1120万倍。

据Coindesk的数据,2020年12月30日晚,比特币的市值已经超过5245亿美元,这差不多相当于1.5个贵州茅台(600519.SH)的市值,占据了全球虚拟加密币70%以上的市值。

中国通信工业协会区块链专委会轮值主席、火币大学校长于佳宁向经济观察报记者介绍,比特币诞生以来,价格波动一直较为剧烈,总体来说经历了两次大的高低谷波动。一次是2013年11月,比特币价格达到近1000美元,但在2015年9月一路下跌,最低跌至200美元;另一次是2017年3月,比特币价格首次超过一盎司黄金的价格,并在当年12月创下19875美元的历史高点,随后又进入近三年的低谷期,2018年底价格低至3000美元。

谢锦斌经历过一次于佳宁所说的比特币高低谷波动。2013年时,谢锦斌还是大三学生,学的是通信工程专业,看了不少科技类文章,对区块链和比特币感兴趣,加入了比特币社区,出于对技术的好奇,他想参与挖币,无奈学生时代囊中羞涩且电脑配置太低端,挖不了币,就通过比特币中国买了0.3个比特币,买入时一个比特币的价格大概是900元人民币。这是谢锦斌第一次购买比特币,也是第一次购买虚拟加密币。

谢锦斌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当时的他没想将比特币全部抛售出去,但2015年时比特币价格下跌,他爆了仓,手上就没有了比特币。毕业之后,谢锦斌除了做区块链技术方面的创业,也做虚拟加密币方面的投资,目前手上有以太坊和USDC(一种开源的加密稳定币,价值与美元挂钩),按照他的说法,从2013年到现在,投资虚拟加密币还是有挣到钱。

但他没赶上这轮比特币涨势的利好:“我一直拿着以太坊,以为是以太坊的涨幅空间更大些,没想到比特币涨得这么好,还是判断的问题。”

至于中国的投资客能多大程度从这轮比特币涨势中受益,谢锦斌难以给出确切判断。他认为,中国有全球范围内的三大矿机巨头,中国也拥有最多数量的矿工,参与过买卖比特币的中国人肯定很多,但目前手上还持有比特币的中国人,很有可能并不多:“很多人手上都没比特币了,说有多少的,瞎说的吧,应该早早地就卖掉了。”

谢锦斌猜测,本轮比特币涨势中,当比特币价值站上1.8万美元或者2万美元,手上有比特币的个人投资者就应该会抓紧时间出售,他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如果自己手上有比特币,也肯定会先出手部分,控制仓位:“我不可能笑到最后。”谢锦斌强调,这是自己自2013年以来投资虚拟加密币得来的教训。

 文章标题:比特币持续疯狂:究竟发生了什么?

内容摘要:是何种力量催生了本轮比特币的涨势?这轮涨势的持续性如何?这会意味着被包括中国在内等国家排斥、禁止的虚拟 ...

免责声明:融易新媒体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文网址:http://mt.ironge.com.cn/opinion/sypl/230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