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北京在医疗救治方面仍有短板。目前,北京具备传染病收治能力的主要为市级医院且布局不均。同时,很多医院缺少收治传染病患者的独立病区,发热门诊设置不够规范,医患动线不够科学,导致院内存在交叉感染风险。特别是负压隔离病房数量不足,目前,全市医疗机构中(包括市属、央属、军队属)负压病房仅有290间,远低于上海、广东。卢彦表示,北京将加强负压病房和重症监护病房建设。
此外,卢彦表示,疾控机构在工作方式方法上,仍处于传统的传染病防控模式,市、区两级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没有形成顺畅高效的工作网络体系。下一步,北京将健全完善医疗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密切协作的工作机制。
雷海潮表示,目前,全市共有负压急救车79辆,同负压病房一样,难以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需要。“北京要用三年左右时间把全市负压急救车提高到100辆左右。”
北京将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北京尚没有一所高等级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P3),未来将加强P3实验室建设,把检测能力提高到新的水平”。雷海潮说。
雷海潮介绍,疫情之初,北京有17所机构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经过两个月的努力,现在已经有70所机构具备核酸检测能力,检测能力是5.1万份。“最近最高一天,检测不到3万份,说明还有充分的产能储备。但是,北京实验室锁定新发传染病能力需长期挖掘和提高”。
关注3
口罩产能从0到日产千万
北京将建公共卫生安全应急保障基地
物资是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物质基础。疫情之初,北京医用防护物资严重匮乏。
“我们必须把物资设施保障作为重要任务来抓,真正做到有备无患。”卢彦说,北京将确保有必要的实物储备。充分考虑除疫情外的其他风险,明确各类应急物资储备品种、规模,建立压茬使用、定期更换机制。
另一方面,北京将保存一定产能。
“这次疫情防控为了解决物资缺口,我们在争取国家调配同时,下决心组织企业自己生产防护物资。经过努力,口罩日产量从0猛增到1200万个,防护服日产量从0增加到3万套,不仅满足了自身需求,还支援了其他省区市,甚至还出口一部分。”他说,下一步,北京将合理评估需求,在全市范围内保留一定规模的应急物资生产企业,实施重要应急物资相关生产线、原材料的全产业链布局。
北京将加大政府采购支持力度,加强与企业的物资供应合作,还将在京津冀范围建立应急物资生产联保机制。建立重大疫情防控物资保障配发机制和工作预案,确保精准调配,最大化物资使用效能。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主任谈绪祥介绍,中央一共向北京调拨了1.1亿余只口罩,同时北京进行了快速的产能构建,口罩生产能力从0到每天千万产能。
目前,市发改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加紧研究建设北京公共卫生安全应急保障基地,进一步提升全市应急医疗物资保障能力和水平。基地将以实物储备为基础,以能力储备为核心,以信息储备为保障,形成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统一配送的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物资保障网络,构建综合性公共卫生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基地建设将坚持集约化、社会化、专业化、智能化原则,利用工业腾退用地,将多种功能优化复合叠加,最大化土地利用效率。
关注4
3个新冠肺炎疫苗进入II期临床
将修订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等法规
《若干意见》还要求强化科技、人才和法治保障。“在摸底排查中,大数据提供了重要支撑。下一步,我们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将充分发挥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应有的作用,深化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完善科研攻关体系,在提升疫苗、有效药物等研发和生产能力上狠下功夫。”卢彦说。
他表示,人才是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基础,目前,北京公共卫生人才数量不足与质量不高问题并存,人才培养的定位、层级与实际需求不相匹配。对此,我们将发挥首都高校和科研机构优势,加大公共卫生领域骨干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医科类高校供需对接机制,拓展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渠道。同时,加强国际人才合作交流,培养和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公共卫生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文章标题:【近期国内热点事件:北京将继续保持小区封闭管理(2)】,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ironge.com.cn/opinion/sypl/113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