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取代契丹统治的是女真人,但金朝的统治时间较短,蒙古人很快占据了这块土地。蒙元时期的赤峰也呈现出独特的文化风貌,因为它曾是蒙元时期弘吉剌部的政权中心地带。弘吉剌部与蒙元统治集团“黄金家族”(成吉思汗及其后裔)有长期密切的关联。据相关资料,弘吉剌部在蒙元时期共出现了21位后妃、19位驸马,简直成了一个提供“帝后”的富矿。不少蒙古历史文献中也提到,弘吉剌部水草丰美,盛产美女,因此蒙古各部的男性都以娶到弘吉剌部的女性为荣,当年成吉思汗的母亲诃额仑就来自弘吉剌部,诃额仑的德行至今仍被无数草原儿女传颂。
不过,弘吉剌部最早来自呼伦贝尔,它与赤峰地区的关联,源自1214年成吉思汗对漠南地区的一次分封,史称“甲戌分封”。当时封王建城的范围,基本涵盖了今天的赤峰城区,著名的“鲁王城”其实就是分封后筑成的应昌城与全宁城。这里基本上已经是游牧文明的边缘地带,与南面的农耕文明接壤,因此其汉化程度也比漠北的蒙古部族更高。赤峰博物馆中陈列了大量蒙元时期的文物,尤其是瓷器与马鞍,象征着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形态在此处的交融与碰撞。
看到琳琅满目的文物后,我对赤峰及其周边地区的蒙古历史文化,产生了浓烈的兴趣。位于赤峰市区东北部的奈曼旗,虽然在行政区划上属于通辽市,但在历史上也与赤峰有关,它也属于红山文化的一部分,至于与蒙古文化的关联,更值得瞩目。
时光密林里的乃蛮与奈曼
我在赤峰火车站坐上慢悠悠的绿皮小火车,经过数个小时,才来到小站奈曼。沿途的风景辽阔而萧索,车窗上渗出层层水雾。走上奈曼旗的街头,这座县城的道路虽然宽阔,但行人不多,年轻人更为稀少。我打车来到奈曼王府,这里是探索奈曼文化的关键一站。
奈曼王府是当地最知名的历史文化遗迹。这处府宅位于奈曼旗中心,门口蹲坐着雄健的石狮子,令我如同身处北京老胡同里某处清朝王府的门前。从外观看,奈曼王府的建筑基本上是汉化风格,雕梁画栋之间,以红绿色调为主。走进院落,素朴的古风飘扬而至。其中正殿、配殿、家庙等建筑,是王府建筑群的主体。据说奈曼王府是内蒙古唯一现存的清代王府。它原来是奈曼部首领札萨克多罗达尔汉郡王的府邸,这一系郡王,在此后几百年里,都是奈曼当地的统治者与管辖者。
这段历史已罕为人知,几乎湮没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里。查阅资料可知,这个札萨克多罗达尔汉郡王是一个称号,第一代札萨克名为衮楚克,是成吉思汗的二十世嫡孙。他活跃于明末清初的历史剧变时期,面对摇摇欲坠的明朝、走向末路的蒙古与强势崛起的后金三大政权的挤压。他最早归属林丹汗统治的蒙古部,但因为不满林丹汗而归附后金政权的皇太极,后联合女真人对抗林丹汗。其后的历史,众人皆熟知,后金改名为大清,随后入主中原,衮楚克因对新政权有功而大受封赏。
因此,从清朝初年开始,奈曼一带就被纳入了国家版图,而且由衮楚克及其后人管辖。《清史稿》也对奈曼的历史,有简明扼要的介绍:“奈曼部辖一旗,扎萨克驻章武台,在喜峰口东北七百里,西南距京师一千一百十里。古,鲜卑地。隋,契丹地。唐属营州都督府。辽、金为兴中府北境。明为喀尔喀所据,分与亲弟,号曰奈曼。”从地理上看,奈曼一地的行政归属,与赤峰相似,后世多从鲜卑时期说起,但实际上,奈曼历史颇为复杂,远不是《清史稿》上说得这么简单。
这就要从“奈曼”这个名字说起了。在13世纪蒙古帝国崛起时,在蒙古高原西部有一个乃蛮部,虽然它后来并入了大蒙古国的版图,但在此之前,它的世系传承与文化形态有一定的独立性。这里的乃蛮与奈曼,一个在蒙古高原西部,一个在东部,相差千里,时间上也有几百年的错位。它们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呢?
我在考察奈曼旗的历史文化之前,就对这个问题十分好奇,亲临实地后,感觉当地历史遗迹的蒙古帝国元素极少,大多是清代的蒙古部文化,甚至在很多方面已经随着当地满族的汉化而汉化。但从历史文献中考查,奈曼应该就是得名于乃蛮,二者的确有一脉相承的关联,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由于蒙古各部的文化演变非常复杂,即便只是相隔几百年,很多真相也难以被人熟知。有关乃蛮部的起源,《新元史》上有这番记载:“乃蛮部,辽时始著,耶律太石西奔,自乃蛮抵畏吾儿,即此部也。基部初居于古谦河之傍,后益强,盛拓地至乌陇古河。乃蛮译义为八,所据之地:一阿而泰山,一喀喇和林山,一哀略以赛拉斯山,一阿而帖石湖,一阿而帖石河,一阿而帖石河与乞里吉思中间之地,一起夕耳塔实山,一乌陇古河。故称其部曰乃蛮。”到了12世纪末,奈曼其实已经是蒙古高原上一支强大的政权,据史书记载:“其北境为乞里吉思,东为克烈,南为回纥,西为康里。”不过,这些政权都在随后不久,被成吉思汗相继击破,融入了后来的大蒙古国。
文章标题:【今日财经最新消息:在草原时光密林感知中华文明的叠与融(2)】,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ironge.com.cn/opinion/sypl/101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