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销360)多年来,凭借铺天盖地的“洗洗更健康”“谁用谁闪亮”“家有儿女常备优卡丹”等广告语,“仁和”牌家喻户晓,仁和药业也赚得盆满钵满。
不过,在医药行业进入创新驱动的新形势下,“一句广告语打天下”的时代正成为过去。仁和药业的好日子很可能也不多了。
仁和药业近日发布的2019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今年第三季度营业收入11亿元,同比增长2.93%,净利润1.15亿元,同比下跌21.88%。从仁和药业过去两年的业绩曲线看,单季度净利润出现超20%的跌幅,还是首次。从今年前三季度环比增速看,仁和药业的营收从一季度的11.52%降到二季度的6.01%,再至三季度的-12.57%,呈现持续下滑态势。
结合近年来仁和药业轻研发、无节制贴牌、频登质量黑榜、涉嫌虚假宣传甚至被疑传销式销售等情况看,这样的结果并非偶然。再不改变,更差的情况可能还在后面。
啃老本、轻研发、屡登质量黑榜
仁和药业主要生产销售中西药、原料药及健康相关产品,主营产品包括仁和可立克、优卡丹系列、妇炎洁系列、大活络胶囊、闪亮滴眼液、清火胶囊、正胃胶囊等。
2018年,公司营收44亿元,主要来源于药品和健康产品。其中,药品实现营收38.6亿元,毛利率为41.7%,健康相关产品实现营收4.97亿元,毛利率为48.8%。公司药品板块是其主要的营收和利润贡献点。
在药品板块,仁和药业旗下子公司江西仁和药业、仁和中方医药贡献了大半收入,两家合计营收25.2亿元,净利润3.31亿元,分别占总营收、净利润57%、65%。
江西仁和药业产品主要为妇炎洁、优卡丹、仁和可立克,仁和中方医药主要产品包括克快好、闪亮系列、肾宝胶囊等。
不过,这几款主力产品均已上市多年。妇炎洁于1999年上市,距今已有20年;优卡丹品牌则诞生于2002年,上市已有17年;仁和可立克和闪亮系列品牌均诞生于2003年。
而在这之后,仁和几乎没有重磅知名品牌推出。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鼓励创新药发展、推行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医保控费等大环境下,大多传统药企纷纷加快转型、进军新药研发领域。
同样作为传统药企,融易新媒体,仁和集团董事长杨文龙在官网致辞中称,“‘打造高科技为内涵的核心竞争力’是仁和重点的战略方向。”
但结合仁和近年来在研发创新上的投入和进展,这样的表态看上去更像是一种“自黑”。
记者整理仁和财报数据发现,今年前三季度,仁和药业研发费用约2550万元,占营收比重约0.7%;2017年、2018年,仁和药业花在研发上的钱也微乎其微,占营收比重都不超过1%。
仁和药业宣称,公司十分重视工艺技术和新产品研发,但创新药研发却几乎没有涉足。今年上半年财报显示,产品研发及注册方面,公司仅有3个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品种,分别为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格列齐特缓释片及叶酸片,以及3个化药4类品种,多处于临床前药学研究阶段。其余均为中药品种,均处于物质基准研究阶段。
研发吝啬,但在营销方面,仁和出手阔绰,销售费用在过去四年间翻倍。2018年的销售费用高达7.78亿元,约是同期研发费用的26倍。今年前三季度销售费用也已高达6亿元。
在人员配置上,仁和同样以销售为中心展开。根据仁和药业2018年年报,公司员工总人数7362人,其中销售人员有4523人,占比超过62%。
比起研发不力、连年吃老本,仁和更严重且无法推脱的问题,是在质量把控上多次出现漏洞,屡登“黑榜”。
近日,江西省药监局发布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仁和旗下江西江制医药因销售劣药“克拉霉素分散片”(批号1804062)被没收违法所得约18.8万元。
旗下产品出现质量问题,这不是首次。根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自2018年以来,仁和药业旗下重要子公司至少8次因药品质量不合格,受到监管部门处罚。
文章标题:【2019热点曝光台:仁和药业产品虚假宣传,微商代理模式涉嫌传销】,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ironge.com.cn/opinion/mspl/81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