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野蛮生长的阳光私募,近年来发展迅猛。然而,在高速发展之际,也存在一些违规乱象,如上千家私募基金公司失联等。为了从源头上掐断违规的苗头,私募行业监管的“扶优限劣”在不断升级。
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私募基金的监管效能明显提升,合规至上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对于投资者来说,懂得在阳光下避开假冒伪劣的私募,也应该成为一项必备技能。
盘点:那些违规套路
对于投资者小罗来说,去年可谓“水逆”的一年。
2016年小罗购买了东方比逊定增3号基金,签合同时觉得很放心,因为基金经理承诺,如果产品触及止损线0.85元,基金公司三天内就会追加资金使产品净值回归至0.9元。而且,当产品净值跌破1元时,私募管理人到期清算时会补足损失,这也意味着承诺保本。
小罗大胆购买了上述产品,但是2018年11月此产品净值跌为0,私募基金公司通知他因补充协议违法而合同无效。于是小罗上诉法院,法院判决的最终结果是,小罗自行承担30%的损失。
这样的情况不是个例。另一位投资者老何(化名)也碰到私募基金公司承诺保底保收益,而产品亏损后却要他自行承担损失。他告诉笔者:“当初如果不是有承诺保本,我不会拿出这么多年辛辛苦苦积攒的钱去投资。没想到承诺保收益真的是违规的,以后再也不能相信这种说法了。”
中基协和证监会官网的处罚公告显示,截至3月15日,2019年以来,共有9家私募机构因违规承诺保收益而受罚。
“中小型私募之前经常把承诺保本或者保收益当作潜规则,因为这样可以募集到更多资金,其实这是违规的。近年来随着监管趋严,因承诺保本而受处罚的私募有所增多。”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根据《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私募基金管理人、私募基金销售机构不得向投资者承诺投资本金不受损失或者承诺最低收益。
除了承诺保本或者保收益,向非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公开推介产品、操纵市场也是常见的私募违规行为。据统计,2019年以来,有近20家私募机构因上述行为受到严厉处罚。
“违规募集的私募非常容易分辨,在其爆发实质性问题之前就要远离。”沪上一中型私募的董事长表示,私募基金投资数额大、期限长、风险高,只能向合格投资者进行募集。按规定,进行投资的单位净资产不得低于1000万元,个人投资者金融资产不得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3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但大多数伪私募都会变相降低投资门槛或者公开进行资金募集,其目的并非资产管理,因此需格外小心。
图解:为失联私募画像
和小罗同样闹心的还有顾里(化名)。他之前购买了一家私募的股票型产品,去年底发现这家私募出现在了失联名单上。顾里感慨:“要是当时去协会网站查查这家私募,就能发现它之前产品未按要求进行更新,就会早些提出兑付。”
近年来,私募行业的新公司不断涌现,也不断有公司踪迹全无,最终消亡。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基协已对外公告32批失联机构,涉及私募基金管理人1067家,因失联被注销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达417家。其中,除了空壳私募及不受关注的小私募,还有一些曾经业绩出众的知名私募机构。
例如,上海云腾投资旗下产品云腾一期是2012年的业绩亚军产品,但2019年5月,云腾投资被列入中基协第27批疑似失联私募名单,去年底则彻底被注销了私募管理人资格。再如浙系游资主力操盘手胡海旗下私募融景投资,也于去年11月疑似失联,该私募此前曾连续5年年均收益率100%。
不过,失联私募并非完全无法提前识别。从去年500余家失联私募的统计结果来看,“爱玩失踪”的私募具备以下共性。首先,近一半的失联私募仅发行了一只私募产品,450家失联私募产品数量在10只以下。“私募机构成立之后可能会有半年到一年的准备时间,但是如果成立一年或两年后,产品数量依旧很少,可能就有问题,至少说明其业务开展不顺利。”业内一位私募从业人员表示。
其次,失联私募出现最多的地区分别为北京、深圳和上海,失联机构数量分别为143家、110家和93家,合计占到了总数的70.04%。其主要原因在于大中城市的私募机构数量较多,出现失联私募、问题私募的概率较大。
最后,大多数失联私募管理规模都很小。中基协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月底,管理基金规模在1亿元至5亿元的私募有4574家,管理基金规模在0.5亿元至1亿元的私募有2358家。
文章标题:【最新时事新闻:围剿违规私募 监管“扶优限劣”在升级】,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ironge.com.cn/html/zt/zx/93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