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银河补习班》这次的转变,就是邓超和俞白眉在对之前两部作品进行复盘之后,吸取经验和教训拍出来的作品。说起前两部喜剧作品带来的争议,俞白眉认为关键在于“孤立的想象力”,比如《分手大师》中邓超夸张的舞台表演,《恶棍天使》中邓超上珠峰讨债的情节,都是有想象力却无法让观众产生共鸣的例子。
“在美国,我们能看到很多比这些想象力还荒唐的电影,都很受欢迎。但是在中国,这样的故事还是距离观众太远了。”俞白眉解释道。于是,他们决定在《银河补习班》中书写个体的生命体验。在三四线城市做完一波路演后,他们更加确信,拉近和普通观众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
点映策略没能奏效,高预期遭到观众冷遇
但邓超和俞白眉忽视了一点,点映观众大多是核心受众,具体到《银河补习班》,就是那批最容易被电影打动的父母和孩子群体,发行希望这批观众的好评可以扩散,但事实证明这批观众的传播并不够广。更重要的是,《银河补习班》采用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点映策略,避开了要求相对较高的一线城市用户。
据灯塔专业版,《银河补习班》头两天主要在三四线城市点映,一线城市观众票房占比很小,从点映第三天(7.15)开始,一线城市票房占比才增加到9.8%,但还是比二三四线城市低。
《银河补习班》点映头三天城市分票房数据(数据来源:灯塔专业版)
随着看过《银河补习班》的非核心受众以及一线城市观众增加,电影中那些看似和观众距离很近的感人片段,被被越来越多的人冠上了“煽情”“刻意”的名号。两极分化的口碑,让《银河》“大规模点映发酵口碑,继而拉动票房”的计划落空了。
《银河补习班》“冷静”的点映场上座率就很能说明问题。我们把《银河》的票房数据和与它同样提前五天开启点映的《我不是药神》做了对比,得到下图:
两部电影上映前5天和上映后3天场次对比(数据来源:拓普数据)
两部电影上映前5天和上映后3天上座率对比(数据来源:拓普数据)
通过《银河》和《药神》的上座率对比,能明显看到,《银河补习班》从点映第三天(7.15)开始,上座率开始下降,这和片方增加了场次以及开始在一线城市大规模点映有关。对比之下,《我不是药神》的点映场次和《银河》差不多,但上座率增幅却远高于《银河》。
我们同时对比了跟《银河补习班》一样情绪浓烈、主打下沉用户的《前任3:再见前任》,它只在上映前三天安排了一次大规模点映(7000多场),口碑在小范围内发酵。这类本身口碑两极的影片,看得人越多口碑就越两极分化,连续多天的大规模点映,反而会消耗正式上映后观众的热情。
《前任3》上映前三天分城市票房数据(数据来源:灯塔专业版)
“大规模点映最适合的题材其实是喜剧,只要拍得不错就可以点映占场次,要么就是绝对不怕看的零差评电影。《银河》的发行方觉得不怕看,想通过点映来获得高排片都可以理解。但事实证明并非明智之举。”一位电影发行人员告诉娱乐资本论。
种种迹象表明,点映的高调让《银河补习班》迅速低迷。6月28日,《银河补习班》宣布从7月26日提档到7月18日。从下周五提档到上周四,和当时还没宣布撤档的《小小的愿望》对打,这足以说明片方的自信。《小小的愿望》撤档后,《银河补习班》更是一家独大,演员的号召力+强共情+“爆棚”的口碑+好档期,让市场对这部电影给予了不切实际的高期望,但不少挑剔的观众,并没有为这部影片投上自己的那一票。
文章标题:【2019新闻大事件摘抄:邓俞的一腔热血,捂得热《银河补习班》吗?(3)】,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ironge.com.cn/html/zt/zx/30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