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强监管真正利空的中小玩家,对大玩家长期利好,无论是新兴巨头还是传统金融机构。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监管框架的确立,将导致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头部平台的优势会更加明显,也就是马太效应。
还要看到的是,在言必称牌照的监管环境下,蚂蚁和腾讯早已接近全牌照,因而更有利于在强监管环境下立足。
第二,永远不要低估支付的价值,尤其是作为基础设施的移动支付的入口价值。放眼全球,Visa、万事达和Paypal的最新市值分别为2567亿美元、1863亿美元和953亿美元,这对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构成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鉴于中国支付市场的特殊性(竞争激烈,费率很低,支付业务本身难以盈利),更需要重视的是入口价值。在此前的《蚂蚁金服最新估值1000亿美金,怎么看?》一文中,新金融琅琊榜曾指出:要想理解蚂蚁金服的估值,核心依然是支付宝,更确切地说是支付宝的入口价值。目前支付宝钱包是仅次于微信和QQ的第三大移动互联网入口。
第三,在监管压力之下,新金融巨头加速向科技公司转型,其营收重心正在从to C 的金融服务收入转向to B 的金融科技收入,也就是商业模式正在从金融公司向科技公司靠拢。
回顾蚂蚁金服、腾讯金融等巨头的演化过程,可以看到:从科技出发、走向金融、再回到科技,巨头们在金融业务的锤炼中获得了高价值的数据和技术能力,由此有望成为新型的科技公司、平台型公司。
眼下,不仅是金融行业,还有非金融行业以及公共领域,都正在成为新金融巨头的战场——当然,或许我们不应该再用新金融巨头来称呼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