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易媒体:昂立一号保健品虚假骗局不断,需求大监管差是主因

  阅读:90刚刚过去的3·15晚会上,不管是互动百科上的冒充保健食品案例,还是违法会销的倾情演绎,都将众人的眼光又聚焦到了保健食品的宣传上。(本文转自防骗大数据:FPData)新京报记者为此盘点国家食药监总局2015年至今发布的虚假宣传广告通告,其中涉及保健食品的有72个,一些产品还是“二进宫”,且不乏诸如昂立一号益生菌颗粒这样的知名品牌,有的产品虚假广告被查后仍能在网络上查到。“气管炎彻底好了”、“服用当天血压降低”……一直以来,这样的保健食品虚假夸大宣传不断被曝光,套路既深且杂,屡屡有消费者上当。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秘书长刘学聪对新京报记者指出,保健食品产业的规模型企业能自律规范经营,但部分中小保健食品企业诚信意识淡薄,违法生产营销、虚假夸大宣传,误导公众消费,直接破坏了保健食品的整体信誉。特别是一些打“擦边球”的恶性营销,严重影响行业形象,破坏行业健康发展。昂立一号益生菌颗粒虚假宣传新京报记者在梳理中发现,保健食品虚假宣传乱象不仅仅是保健食品本身的问题,还有普通食品等冒充保健食品、宣称功能的问题,甚至有假冒伪劣产品。这其中不乏保健食品中的知名品牌,如“昂立一号”。去年12月29日,上海交大昂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保健食品“昂立一号牌益生菌颗粒”因虚假宣传登上了国家食药监总局的黑榜,原因是该产品通过电视媒介发布虚假违法广告,宣称“没有任何副作用,保证缓解便秘、腹泻,吃一个月,腰围腿围就有改善”等。对于该通告,交大昂立对外解释,此事并非公司及下属子公司所为,而是昂立一号牌益生菌颗粒的外地电视购物服务代理商上海灏耀实业有限公司2016年7月、8月在贵阳广播电视台播放的家有购物节目广告中涉嫌夸大宣传,该公司已被要求静屏2-6个月。交大昂立称,将进一步加强代理商的管理,必要时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文转自防骗大数据:FPData)然而,新京报记者发现,昂立一号牌益生菌颗粒电视购物虚假宣传广告不止这一个。3月20日,新京报记者以“昂立一号”为关键词,在百度搜索到一条来自优酷的“新昂立一号益生菌颗粒”的电视购物视频,这个名为“八点档电视购物”的节目中,“郑教授”称,“吃昂立一号牌益生菌颗粒后见效快、见效明显、见效持久,尤其是便秘严重者一天要吃两条……体弱多病的孩子容易感冒,也要及时补充。”随后,新京报记者又在优酷上搜索,发现湖南卫视快乐购中,一位曾经150斤的服用者用照片展示自己服用昂立一号益生菌颗粒后的身材变化:3个月后130斤,zhuofankeji.com,再坚持3个月,变成110斤,标准A4腰。资料显示,2014年,昂立1号牌益生菌颗粒全面上市,2016年4月25日,交大昂立披露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拟募集资金不超过14.72亿元,募集的资金净额将全部用于昂立益生菌产业化项目、营销渠道建设及品牌推广项目等。“名人”、“专家”骗你的招数市场上究竟有哪些宣传手段让想购买保健食品的消费者防不胜防?新京报记者发现,借名人造势、打造养生讲座、塑造“养生专家”等都是一些企业常用的招数。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秘书长刘学聪指出,部分中小企业,诚信意识淡薄,违法生产营销、虚假夸大宣传,直接破坏了保健食品的整体信誉。招数1:借名人造势,如请明星代言(新广告法实施前)或者是傍政界知名人士。3月20日,新京报记者发现,内蒙古彤辉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保健食品“彤辉牌罗布麻茶”官网宣传片中提到,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看上罗布麻茶,并以“知情人透露”的方式,直接指向了彤辉罗布麻茶。是否真有此事,新京报记者未得到证实。招数2:用患者现身说法来证实产品功效。今年2月,共享健康网上一篇标明文章来源为健康网、佚名作者写的文章中,家住上海静安的65岁孙志服用上海泰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保健食品康态胶囊半年后,“身体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返老还童现象,食欲大增,眼睛看东西非常明亮,药减了一大半,血压血糖平稳……”如今,这篇文章仍能在网上搜到。招数3:在媒体上打造养生节目,让所谓的“专家”、“神医”忽悠消费者购买产品。购买过上海海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海维牌欣能胶囊的很多网友都提到了“宋一夫介绍”。据2014年的一篇报道显示,有长春商人举报“健康365”、“杏林好养生”等保健养生节目通过发布非法保健品广告,欺骗中老年人购买其代理的产品(包括海维牌欣能胶囊),而宋一夫正是这其中一些节目的主持人、不少中老年慢性病患者眼中的“神医”。招数4:今年3·15晚会上被点名、深受广大中老年人喜欢的会议营销模式。销售人员用亲情模式打动老人掏钱购买,吸引消费者大量购买。这两类违法销售模式夸大产品功能、功效,很多是冒充保健食品的普通食品,误导消费者购买使用,并用严重高于产品价值的价格销售产品,使消费者利益受损。把保健食品当成治病的良药是消费者普遍存在的认知误区,把保健功能忽悠成有治疗效果的产品,是保健食品销售中经常出现的违法行为。新京报记者盘点了2015年至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保健食品虚假宣传广告的通告,涉及虚假宣传的保健食品广告有72个,共41个产品,其中不乏冒充保健食品的普通食品。(本文转自防骗大数据:FPData)据新京报记者统计,这些虚假广告中针对免疫力调节的产品最多,其次为三高及心脑血管病、肠胃功能调节等。有20个产品的虚假宣传广告甚至宣称能治疗、改善多种疾病。多数广告声称产品能在1个月-3个月内有效。“吃了……就”、“康复”、“消失”等成为了这些广告里使用频率最多的夸大疗效热词,使用频率分别都是4次。见效时间虚假用词:多数“1个月”就有效果?解读:在梳理中新京报记者发现,所有虚假广告会提到具体的见效时间,短则当日,慢则两年,共有23种提法。按提及次数排名,前三名为“1个月见效”、“三个月见效”和“一个疗程/周期见效”、 “两个月见效”,提及次数分别为6次、5次、4次。夸大疗效虚假用词:病症很快就能“消失”?解读:关于疗效的提法共有23种表述方式,其中“康复”、“消失”、“吃了……就”等词较为常见,比如“很多慢性病全面改善,病情全面康复”、“胃痛、口腔溃疡,马上吃马上见效,无论何种便秘,上午吃了下午就通”等,××率往往高达95%以上,甚至100%。上榜最多的公司解读:针对虚假宣传广告被查处一事,上榜两次的咸阳皇家医疗保健品厂对新京报记者称,此前是由销售代理商和消费者沟通,厂家不参与,但从2016年开始,他们对代理商的要求已有所提高。同样两次上榜的江西康宝医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则表示,产品是承包代理出去的,广告也是客户做的,在当地审批过了,但是国家食药监总局认为有夸大宣传的成分,“通告出来后,很快进行了整改,并改变广告内容重新审批通过,至今审批已经快要到期,准备续费。”探因:需求大监管差,虚假广告不断年年打假,年年有假,保健食品的虚假广告为何屡禁不止?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秘书长刘学聪指出,一方面,消费者尤其是中老年消费者对健康、养生、保健有迫切的需求,商人正是利用了这种心理做营销。另一方面,保健食品的广告审批权在地方食药监部门,广告监管却是在工商部门,两个部门之间的衔接有些不顺,导致播出刊发的广告“变味”。针对食品产品、生产经营、宣传信息等欺诈行为,国家食药监总局制订了《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查处办法》,今年2月已向社会征求完意见,即将发布。《办法》将以网络、电话、电视、广播、讲座、会议等方式进行虚假宣传的行为列为食品宣传欺诈,在对生产经营企业处罚的同时,将对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进行处罚。“这个办法发布后,相当于给食药监部门增加了一个查处虚假宣传广告的依据,可以针对性地打击按现行法规很难判定的一些问题。”刘学聪说。支招:巧识保健食品虚假宣传广告刘学聪强调,普通食品不能声称功能,保健食品不是药品,没有治疗作用。消费者应正确认识保健食品,它长期服用可能对于改善机能、调节身体状况有作用,但仅此而已,不要把它当成治不好病之后的救命稻草。(本文转自防骗大数据:FPData)选购时,要认准国食健字批准文号和保健食品标志(小蓝帽);要从正规渠道购买保健食品,如药店、有食品经营许可证的地方购买;要警惕“专家义诊、权威证明、免费试用、宣称疗效”等非法宣传营销“陷阱”,科学、理性消费。如果是从网上购买保健食品,建议在国家食药监总局上查询该产品的批准文号,避免买到以普通食品冒充保健食品的冒牌货。消费者发现食品欺诈行为时,可拨打12331投诉举报电话,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将依法予以严肃查处。知名品牌玩忽悠,虚假宣传底线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