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发出读者来信《亲历“相互宝”四宗罪,支付宝知情吗?》,收到不少来自读者的批评,说呦呦鹿鸣竟对来信一字不动,原文照登,很不公正,“相互宝根本就不是保险,你一个月花上几毛钱,有什么资格批评人家?”
哦,不是买保险,那我们买的是什么?我充满好奇。
首先,在“相互宝/相互保”里,我们到底付了多少钱?我先查了本月支付宝账单(我一贯是支付宝的支持者,所以当时刚刚推出相互保,我就加入了),然后请一位也加入过相互宝的朋友查了他的账单。没想到,一对比,蹊跷了:
▲上图为我本人的账单,下图为我朋友的账单
我们的账单完全不同,我这个月被扣了2.04元,但我的朋友只被扣了0.16元。不要小看这2块钱差距,相互宝的用户人数已超过7000万,即便每人每月多交一分钱,或者少交一分钱,总数都很可观。
在我账户扣钱的,是“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咦,难道不是保险?);在我朋友账户扣钱的,是“蚂蚁会员(北京)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咦,也许不是保险?)。这又让我好奇起来:去年,因为涉嫌违规被主管部门约谈之后,融易新媒体,信美人寿已宣布退出“相互保”(昨天的文章交代过),它为什么还会在这里出现?
细看,发现不同,我支付的,是“相互保分摊-6月第1期”,分摊人数是367.78万人,帮助成员是30人;而我朋友支付的,是“相互宝分摊-6月第1期”,分摊人数是6718.67万人,帮助成员是100人。
▲上图为我本人的相互保,下为我朋友的相互宝
这些数字都有分析价值,我产生了两点疑惑,请允许我稍微啰嗦一点:
1、我们是在同一个平台,同一个渠道,为了同一个服务内容加入的,我10月加入,他11月加入,一方面,我作为更早加入的客户,在相互保中,反而被分摊了更多的钱;另一方面,我的朋友一个月少交两块钱,但是,在相互宝中获得“帮助”(赔付)的几率,却又远远小于我,这意味着他所获得的保障,远低于我。
新闻说,信美人寿退出后,蚂蚁金服曾表示,浙江新闻在线(),“相互保”更名、升级为“相互宝”后,用户获得的保障和体验都不会有变化。但我现在对比来看,和这说法有距离。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2、因为写这篇文章,我得以在加入相互保之后,第一次打开它的页面。它在“支付宝-我的-蚂蚁保险”里,有提示我可以升级为相互宝,根据月账单,我推测,有367.78万(一起分摊的人数)人,和我一样,仍在“相互保”中(我一度以为升级是自动升级),所以仍然由信美人寿扣款(这仍然是保险产品)。
问题在于,同样是支付宝用户,大病发病率是一样的(或者接近),既然367万人中帮助(赔付)了30人,那么,当人数扩张到6718万人时,达到了367万人的18倍,应当有30*18=540人得到帮助(赔付),但是,实际情况却是:仅帮助(赔付)了100人,也就是说,不到五分之一。这并不正常——因为,几千万的基数,足以在概率上抹平各种特殊情况。(已公开的信息仅有这一数字擦一点边:相互宝用户达到5000万时,31%来自农村和县城,47%为外出务工人员。)
这样一看,两个产品的体验和保障还是一样的吗?不是。问题出在哪里呢?也许是就像来信人所反映的那样,相互宝赔付周期过于漫长,但是,难道相互宝/相互保不是同一个体系在运营吗?不大能相信他们在运营中采取了双重标准。
所以,我不知道答案。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去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至少,对于我作为一个用户来说,相互保“升级”为相互宝,到底意味着什么,即便已经如上所述下了一番功夫,也很难清晰知晓。
2
也许朋友们要责怪我了:谁让你那么懒,那么不关心蚂蚁保险。确实,这个批评中肯,但是,我想,我这种懒人大概很多吧。相互保/相互宝的用户是动态变动的。也许,我可以先做一个推断:在相互保/相互宝超过七千万的用户中,和我一样,对相互宝/相互保里的“升级”“省钱”“赔付率对比”一无所知的人,恐怕超过一千万——大家都不关心这每月几块钱的小事,更不会为这么一点小钱去对比调查。 三百多万仍然在“相互保”的用户,恐怕很多是连自己也忘了有这么一回事。
文章标题:【资讯爆料台: 相互保/宝扣费之谜:信美相互的保险产品费用更贵?】,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ironge.com.cn/html/45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