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热点爆料:2020年全国冬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意见

  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当前,“大寒”刚过、“立春”将至,各地冬小麦将陆续返青拔节,正是加强田间管理、促进苗情转化的关键时期。总体看,各地小麦苗情长势较好,融易新媒体,土壤墒情适宜,但也存在苗情不平衡性大、部分麦田旺长、病虫草害基数高等问题,同时气候不确定性大,“倒春寒”、干旱等威胁大,对抓好麦田管理带来不利影响。针对今年冬小麦苗情特点,春季田间管理要全面落实《科学应对气象灾害确保农业丰收预案》,突出因苗因地、分类管理,重点抓好一控(控旺防倒)、一促(促弱转壮)、二保(保壮苗稳健、保墒情适宜)、三防(防倒春寒、防病虫草害、防渍害),构建合理群体,稳穗争粒增重,进一步奠定夏粮丰收的基础。


  一、黄淮和北部冬麦区


  去年小麦秋播期间大部地区天气条件和土壤墒情好于上年,基本实现足墒播种,播种质量高,出苗总体较好。部分地区受干旱影响,播期有所推迟,但冬前气温偏高,弥补了播期推迟造成的影响,有利于根蘖生长。但苗情两极分化现象明显,旺长麦田较多,部分麦田播量偏大、群体偏多,部分晚播田块小麦生长较弱。同时,病虫草害隐患较大,小麦根部病害普遍发生,冬前化学除草面积小,增加了春季杂草防控难度。春管要以“控旺促弱转壮、保苗稳健生长”为目标,加强田间管理,控旺保稳,促弱转壮。


  一是因苗施策,分类管理。对旺长麦田,返青期碾压或深锄断根,抑制分蘖滋生;起身初期化学调控,预防后期倒伏;推迟春季肥水,拔节中期追肥浇水。对冬前过旺、返青后有脱肥现象的麦田,拔节前期追肥浇水。对晚播弱苗,开春后及早中耕划锄,提温保墒、促苗早发;适期追肥浇水以促进小麦生长。对壮苗麦田,拔节期追肥灌水,促进小麦稳健生长。对旱地麦田,趁墒追肥,保冬前分蘖成穗,促春生分蘖早发快长,争取穗数保产量。


  二是严控病虫,化学除草。以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纹枯病和麦穗蚜等病虫害为重点,抓住关键环节,实行科学防控。加强病虫草害预警预报,科学制定防治预案,及早准备药剂药械,组织开展统防统治,重点是预防茎基腐病、赤霉病、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大面积发生,抽穗至扬花期全面预防赤霉病,灌浆期做好“一喷三防”。早春及时化学除草。


  三是防倒春寒,及时补救。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科学制定防灾减灾预案,重点防范干旱、冬季低温冻害、早春“倒春寒”危害,努力减轻灾害损失。在寒流来临前,对缺墒麦田及时进行灌水,以改善土壤墒情,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减小地面温度变幅,预防冻害发生。一旦发生冻害,及时采取追肥等补救措施,促进受冻麦苗尽快恢复生长。


  四是多措并举,预防倒伏。小麦返青至起身期是预防倒伏的最后关键时期。根据整地、播种、苗情长势等情况,及时采取深中耕、镇压、化控等措施,保苗稳健生长,为预防后期倒伏打好基础。


  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


  去年秋播时气象条件有利,适期播种面积比例是近年来最高的,苗情基础总体较好。但部分麦田播量偏大,加之秋季以来气温偏高,旺长苗占有一定比例,部分晚播田苗小苗弱,苗情两极分化明显,倒伏、冻害风险高,病虫草害防控压力大。针对今年小麦苗情长势,坚持“控旺促弱、高效施肥、绿色防控、抗逆保丰”的技术途径,加强因地因苗分类管理,促进苗情转化,稳穗增粒增重,实现优质丰产。


  一是因苗因地,控旺促弱。对群体过大的旺长麦田,强化控旺措施,要重镇压,每隔10天左右压1次,连续镇压2-3次,有土壤过湿、有露水、封冻、盐碱土等情况时不宜镇压,拔节后的小麦不能镇压。在拔节前叶面喷施生长抑制剂,控旺防倒。严格控制早春施肥,推迟拔节肥的施用。对群体偏小、穗数可能不足的弱小苗(群体亩茎蘖数淮南小于40万、淮北小于55万)和脱力落黄严重麦田,应尽早促弱转壮,一般亩施尿素5公斤和三元高效复合肥15公斤。在倒2叶末至剑叶期再亩追施尿素5-8公斤,有利于防早衰提高产量、提质增效。对群体茎蘖数适宜的壮苗麦田,春季管理的重点是施好拔节肥,在叶色正常褪淡、植株基部第一节间接近定长、第二节间伸长1-2厘米、叶龄余数2.5左右时追施拔节肥,有利于培育壮秆大穗,拔节肥一般可亩施尿素5-8公斤和三元高效复合肥10-15公斤。高产田提倡施用保花肥(孕穗肥),掌握在剑叶(旗叶)露出一半时施用,有显著的增粒增重效果,一般亩追施尿素5-10公斤。对弱筋小麦,施氮要前移,以施用拔节肥为主,不宜追施保花肥。对有转旺风险的壮苗田,通过镇压、化控防止苗情转旺,保苗稳健生长,奠定高产基础。


 文章标题:最新热点爆料:2020年全国冬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意见,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ironge.com.cn/food/69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