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真用饭,这事很重要

  中国有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礼记》里也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从古至今,吃饭都是件天大的事。自称“平生只为口忙”的苏东坡,就曾写了《猪肉颂》。“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字里行间,透着对“吃”的讲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饮食从吃饱求生存、好吃求美味,进入到了美味求健康的阶段。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人们更加深刻地体味到:认真吃饭,这事很重要;好好吃饭,是对生活最大的尊重。

 

  多多与少少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让“宅”成为一段时间内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但是,“宅着”不等于“闲着”,很多人利用这段时间解锁了不少新技能,比如,在充满烟火气的厨房成了小能手,蒸炒炖煮样样在行。不相信?菜谱类APP用户增长,烘焙类商品和调味料销量增加都能证明;朋友圈的厨艺照片大赛也是见证。

 

  “往常的一日三餐,要么靠单位食堂,要么点各种外卖,基本上不会下厨。可疫情期间这些都没办法实现,只能自己洗手做羹汤了。”在河北廊坊市工作的靳晶说。

 

  此前,厨房对于靳晶的意义,跳不出烧水冲咖啡、煮方便面、切水果的范围,有时她甚至觉得厨房过大了。疫情影响之下,被迫“宅”在家里,她把冰箱塞得满满的,与蔬菜为伴、与油烟为邻,竟又开始觉得厨房有些小了。

 

  “复工之前的那段时间,每天晚上都会有‘灵魂’三问:明天早上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直到把这些问题想明白给出了答案,才觉得这一天圆满了。”靳晶说。

 

  虽然不是厨房“小白”,厨艺却也没精进到什么地步,平时做一两顿还可以,但按月算着自己动手解决一日三餐,靳晶最初还是有些怵头。不过好在有菜谱类APP,还有美食教程短视频,仗着这些“云端秘籍”,她很快就像模像样地应付起自己的一日三餐。“麻烦和复杂很大程度上是想象出来的,亲身尝试了才知道,自己做饭真的没有那么难。而且,炒菜时滋啦滋啦的响声、煮汤时咕嘟咕嘟的沸腾声,听起来特别幸福。”

 

  与厨艺一起提升的,还有靳晶的营养健康心得。“吃饭这事,不能将就,必须讲究。要注重均衡搭配,食材尽量多一些,肉蛋奶要有,蔬菜水果要有,谷物豆类也要有;油盐调料尽量少一些,任何一种的取舍都要从健康出发。而且,吃饭七八分饱就好,不多也不少。”

 

  靳晶的自我体会,与专家的建议不谋而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表示,合理膳食应掌握六大原则,即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吃动平衡,健康体重;多吃蔬果、奶类、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盐少油,控糖限酒;杜绝浪费,兴新食尚。 看来,多多与少少之间,是营养健康的奥秘。

 

  跟着节气吃

 

  2500多年前,中国古人已经规范了吃的内容与结构。《黄帝内经》就总结了健康饮食指南:“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养精气。”真的是种类丰富,各有各的功效。

 

  不仅如此,“不时,不食”一直是中国人饮食最重要的特征。在四季分明的国度,不同的时节,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自然风貌。什么时间该播种什么、什么时间该收获什么、什么时间该吃些什么,都是很有门道的。或许,这就是常说的“看天吃饭”,借此展现传统中国人对自然的依赖与敬畏,表达我们对气候变幻的敏锐感知。

 

  任何一样东西,在它应时之时就是最好的,这点更是深得古代著名“吃货”袁枚的推崇。他在《随园食单》中记载了326种汇聚南北各地的饮食精华,强调“物味取鲜”,食材要趁新鲜制作,且按正确做法烹调。不然就会味道全失,营养和口味都将打折扣。

 

  到了当下,虽然种植技术进步了、储存技术进步了,某些食材搁在过去,是特定节气的特殊宝贝,如今甚至可以全年供应了,但什么时间吃什么东西还是很多人选择的生活方式。在他们看来,老祖宗的东西传到今天,自有其深厚的道理;况且,吃饭跟着节气跑,也能让生活充满仪式感。在天津一家公司做会计工作的王珊,就是这样一群人中的一位。

 

 文章标题:当真用饭,这事很重要,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ironge.com.cn/food/121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