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产业 > 石化 > 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发布

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发布

2024-01-09 15:33:00来源:互联网

文章导读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生态环境部近日联合印发的 《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 (2022―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环保装备制造行业技术水平明显提升,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短板技术装备取得突破,高效低碳环保技术装备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充分满足重大环境治理需求。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力争达到1.3万亿元。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该 《行动计划》提出,打造若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一批具...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生态环境部近日联合印发的 《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 (2022―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环保装备制造行业技术水平明显提升,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短板技术装备取得突破,高效低碳环保技术装备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充分满足重大环境治理需求。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力争达到1.3万亿元。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该 《行动计划》提出,打造若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细分领域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形成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新格局,多元化互补的发展模式更加凸显。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 “十四五”期间环境治理新需求,围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细颗粒物 (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非电行业多污染物处置、海洋污染治理、有毒有害污染物识别和检测以及生态环境应急等领域,开展重大技术装备联合攻关。

  聚焦长期存在的环境污染治理难点问题,攻克高盐有机废水深度处理、污泥等有机固废减量化资源化技术装备。聚焦基础零部件和材料药剂等问题,加快环境污染治理专用的高性能风机、水泵、阀门、过滤材料、低频吸声隔声材料、绿色药剂以及环境监测专用模块、控制器、标准物质研发。聚焦新污染物治理、监测、溯源等,抓紧部署前沿技术装备研究。

  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行动计划》指出,深入推进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环保装备设计制造、污染治理和环境监测等过程中的应用。加快污染物监测治理远程智能控制系统平台的开发应用,深入挖掘污染物远程监控数据,创造大数据价值,提升运维水平和治污效率,降低治理成本。完善环保装备数字化智能化标准体系,建设一批模块化污水处理装备等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稳步提高大气治理、污水治理、固废处理等领域技术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引导污水处理、流域监测,利用光伏、太阳能、沼气热联发电,推广高能效比的水源热泵等技术,实现清洁能源替代,减少污染治理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鼓励环保治理长流程工艺向短流程工艺改进,推动治理工艺过程药剂减量化、加强余热利用,推广节能、节水技术装备,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黄利斌此前表示,“十四五”期间,在产业结构方面,构建有利于碳减排的产业布局,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在节能降碳方面,着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在绿色制造方面,通过典型示范带动生产模式绿色转型,推动全产业链低碳发展。在循环经济方面,强化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在技术变革方面,加快绿色低碳科技变革。

  市场新边界有待拓展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9600亿元,同比增长2.13%。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环保处处长袁令在近日举办的第八届中国环保装备高峰论坛上作《环保装备高质量发展报告》时指出,我国环保装备行业已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与其他传统制造业相比,仍是基础比较弱、底子比较薄。很长时间内,技术装备的发展主要围绕市场急需和盈利空间较大的领域,核心技术主要来自国外引进和合作。

  根据 《行动计划》,环保装备制造要聚焦环境治理新需求,围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细颗粒物 (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等领域,开展重大技术装备联合攻关。聚焦长期存在的环境污染治理难点问题,聚焦基础零部件和材料药剂等 “卡脖子”问题,并要抓紧部署前沿技术装备研究。

  袁令表示,要定期更新 《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编制供需对接指南,搭建装备企业和需求用户的有效对接平台。

  而在锻长板方面,新型装备的应用问题也是重中之重。《行动计划》指出,要强化新型装备应用,充分利用首台 (套)重大技术装备相关政策,重点支持新污染物治理、更高排放标准要求、降低治理成本等新型环保技术装备的首台 (套)应用。

  袁令表示,未来工信部将加速先进装备的推广应用,要进一步发挥产业政策,跟金融、财税的协同作用,形成部门合力,加强产融合作,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商业可持续原则,融易新媒体消息,加强对环保装备领域的支持。

  此外,《行动计划》也提出要打造若干专精特新 “小巨人”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细分领域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形成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新格局,多元化互补的发展模式更加凸显。


免责声明
融易新媒体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6215号 Copyright © 2002-2022 关于我们 融易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