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德国大众汽车集团还与小鹏汽车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包括增资约7亿美元,以每ADS(美国存托股票)15美元的价格收购小鹏汽车约4.99%的股权;共同开发两款智能电动车型;EEA电子电气架构技术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零部件共用共采等内容。为什么大众会选择小鹏而不是理想或者蔚来?小鹏在技术研发等方面所表现的实力也许就已说明了一切。
低价路线是否自毁长城?
虽然起步较早,在新势力品牌中算一线品牌,但小鹏汽车一路走来却不是一帆风顺。2019至2023年,小鹏营收规模虽然取得显著增长,由2019年的23.21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306.76亿元。2024年上半年期间,实现了146.60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61.16%,但在利润方面尚未实现盈利。
其中,2019年—2021年亏损112亿元,22年亏损91.4亿元,23年亏损103.8亿元。
新车交付方面,小鹏汽车2021年累计交付98155台;2022年累计交付量为120757台;23年累计交付141601。
从2019年到2021年,小鹏汽车的毛利率为-24.05%、4.55%、12.50%,虽然毛利率随销量提升快速改善,但毛利率的健康水平依然有待改善。
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新车销售,小鹏汽车在销售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宣发混乱,车辆的品类SKU过于复杂,新车交付时间长等问题,影响消费者购车决策,也降低购车体验。
2022年9月,在小鹏G9发布后,一款在何小鹏口中“50万以内最好的SUV”,却在上市后迎来了退订潮。网友对新车价格和配置的吐槽声一浪高过一浪,包括G9前期宣传的卖点并非标配;中低配版本配置令人失望;混乱的SKU和选装逻辑让消费者难以理解;各个版本车型里面还包括可选配和不可选配,还叠加不同配置交付时间不同,卖车的销售理解起来都非常费劲。颇有“一顿宣发猛如虎,一看配置纸老虎”的感觉,不过小鹏及时变更销售策略,上市两天就调整SKU并“官降”。
小鹏G9的上市并未给小鹏汽车带来转机,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小鹏经历了销量下滑、亏幅扩大、高层重组等诸多不利影响,为了扭转颓势,2023年何小鹏豪掷亿元启动“人才保卫战”。
2023年1月30日,小鹏汽车正式官宣王凤英遭委任为公司总裁。王凤英遭业界誉为“铁娘子”,在行业内更有着30年以上的资深经验,尤其擅长产品规划、定位与营销,打造过多个爆款系列产品。
同时,小鹏也再次启动了降价策略,2023年1月,小鹏汽车调整了G3i、P5、P7三款车型的新年价格体系,降幅区间达到2万—3.6万元,并且给予这三款车型首任车主新春回馈等福利。
老车降价促销,新车价格更低。2024年8月,小鹏发布MONA M03,11.98万元的起售价,顶配价格不超过16万元,让不少人“惊掉了下巴”,面对小鹏的“掀桌子”,不少网友认为小鹏在破釜沉舟,事实也确实如此。
2024年前八月,小鹏汽车的销量一度陷入低谷,累计销量仅为77209台,在新势力销量排行榜中滑落到末尾。但可以看见,M03的到来,融易新媒体消息,让小鹏得以“喘口气”,M03上市后48小时内大定突破3万台,迅速锁定爆款地位,9月—11月,MONA M03连续三个月交付量破万,但依旧满足不了高速增长的订单,不少消费者抱怨交车时间太长。
随后,在刚过去的11月份,小鹏的另外一款新车——P7+也正式上市,和M03情况一样,P7+同样走的是高性价比路线,全系标配高阶智驾、800V、续航602km—710km、5米长、轴距超3米,入门版仅18.68万元,超长续航版只要19.88万元,服务器甚至因流量过大而崩溃,上市仅20天便实现了万台下线的纪录。
同时,曾经因为SKU过多导致产品销量不佳,M03和P7+分别只有3个款型,在智驾配置上,何小鹏还喊出了智驾平权,把智驾硬件标配到每一台车上。
凭借两款车型的出色表现,小鹏汽车11月交付数据达到了30895台,同比增长54%,环比增长29%,这也是小鹏汽车单月交付量首次突破3万台大关,超额完成交付目标。
但随着小鹏汽车的降价以及低价策略,也让人担心,小鹏汽车是否在“自毁长城”。其实,相较利润而言,整车毛利率才是衡量车企运营状况更关键的指标。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6215号 Copyright © 2002-2024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