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热,啤酒加海鲜,对许多人来说都是挡不住的诱惑。不过,大家在尽情享用海鲜的时候,还需警惕副溶血性弧菌可能引起的食物中毒。近期,杭州市市场监管局联合浙江大学专家进行了对照实验,并专门讲解如何加工食用海鲜食品。
实验人员首先准备了两块洁净的砧板,随机在市场上购买了一批带鱼,在一块砧板上将带鱼切成若干块,带鱼样品编号为A。将刚用过的砧板进行擦拭后,用干净的刀切烤鸡,烤鸡块样品编号为B。取另一块洁净砧板,用干净的菜刀切烤鸡,样品编号为C,设置烤鸡肉的空白对照样品,编号为D。取上述四组样品磨碎、前处理,分别加入液体培养基(3%氯化钠胰蛋白胨大豆),在37℃箱中增菌培养等。
结果发现,样品C、D看不到任何菌落,样品A、B在普通平板(3%氯化钠胰蛋白胨大豆琼脂)上可看到无色半透明菌落,在弧菌显色培养基平板上可以看到圆形、半透明、表面光滑的绿色菌落。样品A、B中显色的就是副溶血性弧菌。通过对照实验可以看出,生鲜海产品常带有副溶血性弧菌,加工海产品的砧板上副溶血弧菌检出率非常高。如果先用砧板加工海鲜,再加工熟食极易让熟食被海鲜中的副溶血性弧菌污染。
浙江大学教授沈立荣解释说,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海洋细菌,又称致病性嗜盐菌,主要来源于鱼、虾、蟹、贝类和海藻等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中毒常见于沿海城市,多发于4月—11月,临床以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水样便等为主要症状。
沈立荣提醒,市民就餐时尽量避免食用生鲜海产品;加工海产品的器具必须严格清洗、消毒;加工过程中生熟用具要分开,家庭厨房砧板、菜刀要生熟分开,务必做到先处理熟食、再处理生食;贝类食品煮开口后要继续煮沸5—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