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易媒体:合肥庐阳区2019年民生项目:新建6个公办园 社区医院用智医助理辅诊

同时,该区将为6万多名中小学生提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服务,发放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400余人次,让辖区学子享受更好的教育环境。

病有所医:19万余人签约家庭医生,享受个性化服务

2018年6月,安徽省在全省启动智医助理项目试点,庐阳区作为全省5个试点之一,投入490万元,在辖区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卫生院开发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大力推进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智能语音随访、辅助诊疗、慢病智能管理(高血压管理),方便群众看病和治疗。

试点以来,该平台已利用语音智能随访累计服务群众14.1万余人次。累计产生电子病历17.7万余份,提供辅诊建议14.5万余次,规范和促进了基层门诊病历的书写水平和质量,完成人工智能干预5300次,提醒医生干预560次。

此外,该区大力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居民自愿选择一个家庭医生团队签订服务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医疗卫生服务关系。截至目前,庐阳区在11个乡镇街道的3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98组参与签约服务的家庭医生的共同努力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已签约19万余人。

住有所居:今年将有55个老旧小区换新颜

一直以来,住房问题是民生重大问题之一,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基本生活保障。近年来,庐阳区不断加大投入,相继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项目40个,住房累计31288套,总建筑面积达350.3万平方米。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该区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市区户籍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3869户,保障新就业大学生及外来务工人员住房2702套。庐阳区城市老旧小区整治已实施项目109个,总建筑面积323.7万平方米,惠及居民47830户。

2019年,庐阳区计划实施55个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总建筑面积103.53万平米,惠及居民12716户。其中首批整治的37个老旧小区已于日前开工,涉及居民7400余户。同时,该区今年棚户区改造新开工70套。这些项目的推进,将进一步提升辖区群众的生活品质。

劳有所得:智慧就业,打造“三公里就业圈”

今年4月初,庐阳区在全市率先开展“智慧就业”社区就业创业一站式服务试点工作。该区在海棠街道建华社区和庐阳经开区连水社区进行试点,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打造社区“三公里就业圈”,建立全年365天无休的“智慧就业”社区就业创业一站式服务模式。

试点以来,两家试点单位互联网后台累计整理并发布符合条件的招聘企业数据21家,职位数据515条,收集居民求职数据755条,精准匹配并实现就近就业215人,真正实现了企业就近招聘,居民就近择业。

据了解,今年年底前,该区预计实现在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建立一个具有辖区特色的就业创业一站式服务站。同时,该区今年将开发2500个公益性岗位,进一步为辖区群众提供创就业服务。

老有所养:适老化改造让困难老人晚年生活更顺心

今年,庐阳区正式启动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老年人家庭智慧化服务项目,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和养老智慧化建设民生工程。两个改造项目计划于7月底完成,未来,该区还将根据项目资金使用及改造对象的反馈情况等适当增加改造家庭户数,让辖区更多老年人共享民生工程的福利。

贫有所助:“互联网+” 实现社会救助智慧化管理

去年初,家住庐阳区林店街道菱湖社区的老杨,突然感觉身体不适,就医后被诊断患有脑出血、高血压三期。住院期间,个人自付部分64397.55元。

出院后,街道工作人员得知老杨的情况后,立即开展入户走访。在确定老杨符合救助条件后,工作人员及时帮他在“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平台上申请了救助。随后几个月,老杨领到了相应的医疗救助金、重特大病救助金、临时救助金等,还于当年9月开始领取低保金,大大缓解了一家人的经济压力。

像老杨一样,受益于庐阳区社会救助体系的困难群众还有很多。该区创新设置的“精准救助服务信息平台”,统筹民政、人社、住建、残联等10多个部门的55项社会救助政策和数据资源,基本实现了各项救助制度之间的协调与衔接,形成了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该平台2018年被国家民政部评为“2018度全国社会救助领域十佳优秀创新实践案例”。今年,庐阳区将继续保障农村低保人员、农村特困供养对象、孤儿基本生活权益、困难残疾人、困难群众等各类群体,实现应补尽补。

心有所往:多彩文体活动,扮靓幸福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