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热点 > 城市 > 深度解读皮肤活性多肽成分—抗菌肽和消炎肽于痤疮治疗的应用

深度解读皮肤活性多肽成分—抗菌肽和消炎肽于痤疮治疗的应用

2020-12-29 09:14:35来源:互联网

文章导读
临床皮肤科学杂志指出,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青春期并主要累及面部的毛囊皮脂腺单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国人群截...

临床皮肤科学杂志指出,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青春期并主要累及面部的毛囊皮脂腺单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国人群截面统计痤疮发病率为8.1%。但研究发现超过95%的人会有不同成都痤疮发生,3%~7%痤疮患者会遗留瘢痕,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较大影响[1]。起痘的原因可概归类为两种:第一为皮脂分泌旺盛导致痤疮丙酸杆菌繁殖,毛囊导管角化异常而引发的炎症;第二则是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 痤疮丙酸杆菌为一种革兰染色阳性的厌氧短杆菌,细胞内寄生,属于皮肤的正常菌群,一般寄居在皮肤的毛囊及皮脂腺中。随着青少年的发育成熟,毛囊口出现角栓,皮脂腺分泌功能明显增加,适合痤疮丙酸杆菌的生长及繁殖,成为痤疮最主要的病因之一。除此之外,该细菌的几个基因还能够制造一些分解皮肤组织的酶和免疫原性蛋白质,从而加重痤疮病症。除上述提到的痤疮外,还可能发生糠秕孢子菌引起的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当然还可以有其它微生物导致的毛囊炎。

深度解读皮肤活性多肽成分—抗菌肽和消炎肽于痤疮治疗的应用

致痘微生物导致痤疮形成剖面图

常见治疗成分与其弊端

痤疮常见治疗有口服及外用,口服较偏向于严重痤疮患者使用,成分大多为抑制油脂分泌的维A酸、四环类素等,但其有着严格的适应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而外用常见的药物包含维A酸、壬二酸及水杨酸等成分,这类药物可使毛囊角化过度恢复正常,并预防微小粉刺生成;炎症表现为主的则可通过地塞米松、克林霉素和氯霉素等抗生素,减少促炎性微生物的数量。上述看来,对于痤疮的治疗,消灭致痘微生物是个必要且缺一不可的过程。抗生素作为主要的杀菌剂,却是化妆品法规中严禁添加的成分。即便是合法的药物使用,都还是有不同程度的刺激性,需要长期建立耐受性,且具有潜在抗药性产生的疑虑。

深度解读皮肤活性多肽成分—抗菌肽和消炎肽于痤疮治疗的应用

常见祛痘指南一览

新型祛痘多肽研发取得重要进展,排除坊间治痘产品副作用

为解决坊间祛痘产品常见弊端,众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开始深入钻研皮肤活性多肽对于痤疮治疗之应用的领域。其中,以深圳市维琪医药研发有限公司开发的抗菌肽和消炎肽命名的活性多肽复合物最受瞩目。抗菌肽,英文名为WKPep®Anti-Acne peptide ,为针对痘痘产生机理而开发的一种具有抗痤疮功效的新型脂质寡肽,因其结构为脂质改性分子结构,生物利用度高,能快速为肌肤所吸收,深入痘痘根源,将常见的致痘微生物进行细胞膜溶解,其对痤疮丙酸杆菌的MIC值仅为31ppm[2](杀菌剂的抑菌能力一般以最小抑菌浓度(MIC)来评价,MIC值越小,效果越好。)。消炎肽,英文名为WKPep® Multi-Soothing Peptides-1,是具备国家专利号[3]的抗炎舒缓复合肽,通过两种途径来达到抗炎舒缓效果:

1.作用于阿片μ受体,进而通过作用于TRPV1受体,减少人体产生的促炎介质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PR )和P物质(SP)的数量,降低神经元的刺激/兴奋,提高皮肤的耐受阈值,使皮肤对各种刺激、疼痛等不适感觉减弱[4]。

2.当肌肤受到紫外线等刺激,诱导皮肤表皮的角蛋白细胞产生促黑激素前体( POMC ),POMC进一步生成黑色素细胞刺激素(α-MSH ),α- MSH是公认的皮肤免疫和炎症反应的重要调节剂。是个13个氨基酸构成的内源性多肽。α-MSH进一步作用于角质形成细胞,从而促进促炎细胞因子如IL-1、IL-6、IL-8和TNF-α的产生[5]。IL-8是一种趋化性细胞因子,可以促进炎症细胞趋化和诱导细胞增殖。TNF-α是一种强效的促炎性细胞因子,促使血管通透性增加,皮肤出现水肿和红血丝。消炎肽是一种仿生肽,具有与α-MSH相似功效,但是更易于和MC1-R相结合。通过结合和激活MC1-R受体,有效减少由UVB诱导并产生的炎症介质产生。经过体外测试,消炎肽需要1/30的地塞米松的剂量,融易资讯网(www.ironge.com.cn),其对抑制UVB诱导角质形成细胞的TNF-α释放就达到药物地塞米松的抗炎效果[6]。

深度解读皮肤活性多肽成分—抗菌肽和消炎肽于痤疮治疗的应用

消炎肽抗炎机理路径

深度解读皮肤活性多肽成分—抗菌肽和消炎肽于痤疮治疗的应用

抗菌肽细胞膜溶解抑菌路径

皮肤活性多肽,见证皮肤科学未来

皮肤活性多肽物质性质稳定,生产工艺易控制,成为当下研发热点。中国化妆品多肽行业当前处于起步和成长阶段,发展潜力巨大,而抗菌肽和消炎肽凭借着其对痤疮治疗效果的特点,在未来将被更普遍及广泛地应用在痤疮治疗的相关领域上。

[1]Working group for acne disease, Chineses Society of Dermatology. J Clin Dermatol,September 2019, Vol. 48, No.9.

[2] 见广微测报告[3] 一种具有抗敏作用的多肽组合物,专利号:ZL201610741500.X

热门文章
日榜 周榜

热点 | 财经 | 科技 | 观点 | 产业 | 专栏 |

融易新媒体 备案号:津ICP备17005847号 Copyright © 2002-2022 ryxmt.com.cn 融易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