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曾经在千亿关口上徘徊_娱乐新闻

  外界很多人可能并没意识到,过去三年,站稳全球手机出货量第一阵营的vivo,内心其实蛮焦虑的。

  三年前,全球智能手机产业走向了巅峰,而vivo是其中最大得利者之一。借着智能机与4G的浪潮,这家公司在2016年收尾之际,站在了年入千亿俱乐部门槛上。

  但在那个值得庆贺的千亿时刻,vivo CEO沈炜最突出感受却是:“如履薄冰。”

  在电子产业浮沉创业了20多年,沈炜闻得到巅峰背后的危险气息。行进至2016年,整个智能手机市场已然见顶,而贴身肉搏的对手前所未有的强大,战场地形和格局与头两年不可同日而语。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沈炜在vivo内外多个场合多次表达了他高处不胜寒的感受——

  “就像爬山,以前在两三千米,那个时候不缺氧,身体很好,发现落后了,还可以跑;现在不小心到五六千米,发现身体这不舒服,那不舒服,缺氧,犯个小错误代价就很大。”

  “5000米以下,每攀升500米都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但突然到了5000米,你知道与对手差距很大,但是差距具体在哪,你不知道,甚至无从下手。”

vivo CEO沈炜

  事实证明,沈炜的感受是对的。

  翻过2017,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在这一年出现史上第一次下跌,任一手机厂商要想把出货量或份额往上提升一丢丢,都极其困难。vivo虽然在大盘微跌中仍勉力实现了增长,但与华为荣耀的差距在一年间被猛地拉大。国际调查机构GFK的一份统计表明,上一年vivo与华为荣耀的差距还只是几百万部量级,到了2017年,这个落差达到2000万部以上。

  路标模糊

  长期以来,vivo是一家非常懂得如何to C的公司。“我们所有的原点都会回到消费者层面来思考问题。”沈炜曾如此表述。

  消费者导向,固然好,但这在一个爆炸性增长市场里才最管用;而如果市场整体停滞了呢?消费者不愿换机或放缓换机节奏了呢?这时,高度甚至单一依赖消费者导向的公司,就骤然发现自己路标模糊,导向缺失。这是一件多可怕的事。

  那,增长的抓手在哪里?

  更具体地说,2016年起,放在vivo面前有两个大问题没有清晰答案:

  一,都知道要到海外去找大的增量,但国际化到底怎么做?策略如何定?不同市场的优先级是什么?

  二,vivo品牌如何系统性升级,如何“进城”,如何获得北上广深“更高价值”人群的认可?要不要做线上品牌或子品牌?

  这两个问题又都指向一个更核心本质的问题——vivo的“中期”愿景,也就是vivo在未来10~30年要成为的样子,在当时看上去不够明确。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vivo只有一个关于长期愿景的表述,“成为更健康、更长久的世界一流企业”,而当vivo已经在全球手机行业做到规模第一阵营时,这个偏终极的愿景描述,并不能为它下一步行动提供方向指引。

  2017年5月,沈炜带着vivo 11名高管,以及vivo的若干核心代理,去了一趟西藏。沈炜想让团队去感受,在高原缺氧中跋涉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这好像是一种训练与模拟,在类似环境中思考公司如果要体系化升级,应该从何处切入。

  但显然,很多问题的求解不是走一趟雪域高原就能豁然开朗。

  在长达数月甚至一年的时间里,vivo内部对上面两个问题进行了反复讨论、推演。

  “我们经常在内部说,如果一个行业需要争分夺秒、披星戴月、只争朝夕与时间赛跑,这个行业肯定是不可为的,也不是我们喜欢做的。我们是什么?我们就是有韧劲。用足够的时间,我们就能够做成我们想要做到的事情。”2017年夏天,沈炜在东莞接受虎嗅采访时说。

  徘徊与失误

  在vivo迫切希望品牌升级、获取更高价值人群的2016与2017年,它曾与罗兰贝格合作,进行过品牌的梳理与策略制订。

  罗兰贝格给vivo开出的“方子”是基于人群的价值观去输出品牌。所以当时vivo喊出“有为有趣”的品牌调性,意在吸引所谓“有为有趣”人群。但实施了一年多后,vivo自感“很难落地”(vivo执行副总裁胡柏山语),因为团队很难把“价值观”这事内化与落实到不同的产品系列上,导致品牌与产品还是两张皮。

  vivo最近两年在产品创新力上的升级与突破,是有目共睹的。

 文章标题:vivo曾经在千亿关口上徘徊_娱乐新闻,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ironge.com.cn/tech/digi/28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