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区域性小贷濒危:融资渠道干涸 坏账暴增

消费金融的红利并未灌溉至所有金融领域。不同于市场对互联网小贷牌照的趋之若鹜,区域性小贷公司的境遇每况愈下。

  去年以反向收购方式登陆美股的小贷公司敦信金融(AMEX:DXF)近期公布了2018年年报。根据年报显示,敦信金融2016~2018年的营收和利润持续下跌,其中2018年净利润同比下降71.71%,信贷损失准备金同比增长1768%。

  而在国内公开市场上,2018年,33家新三板小贷公司2018年实现的净利润同比下降69.22%,迄今已经有13家小贷公司终止挂牌。

  从上述数字中得以窥见,区域性小贷公司展业的艰难现状:增长停滞、盈利艰难、坏账攀升,转型缓慢。

  伴随着科技驱动的助贷模式崛起以及经济增速下行背景下的坏账率高企,小贷公司的传统业务模式正在面临挑战,想从机构获取资金更加困难;而或明或暗的金交所定向融资支撑下,风险又会难以避免地向社会公众传递。股东资本不甚雄厚的大量地方小贷公司,正行走在挣扎求存和铤而走险的边缘。

  挣扎样本:信贷损失准备暴增17倍

  从前是认为小额微贷不赚钱,现在是想做也做不了。

  公开信息显示,敦信金融对应的境内实体为湖北楚天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为一家注册于武汉市的区域性小贷公司。财报信息显示,迄今为止,公司已向湖北省500多家借款人提供了超过21亿元人民币的贷款。

  2016年、2017年及2018年,敦信金融的贷款利息收入从人民币1.1亿缓慢攀升至1.4亿元。但另一方面,其2016年到2018年的信贷损失准备金分别为人民币636万、358万、6690.4万元,2018年同比增幅达到1768%。根据财报,由于贷款客户的经营情况恶化,涉及的信贷损失金额(creditim-paired)超过6亿元。这也导致虽然利息收入增加,但净利润却在断崖下降。

  上述信贷损失的高企与贷款结构特征不无关系。不同于消费金融领域的授信特点,地方小额贷款公司普遍笔均贷款金额较大,承担的信贷风险也同比升高。一位地方小贷行业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小贷公司线下运营成本高,件均百万元以上的贷款才有赚头,因此企业类借款是主流。个人消费贷款也要到一定金额才值得做,否则成本划不来。“小微企业由于从银行机构贷款难,青睐寻求小贷渠道,利率也不是非常敏感,月息三分都可以,换算为年化也有36%。”

  根据敦信金融2018年年报显示,其根据授信额度和群体主要运营四类贷款产品,包括个人消费贷、商业贷款、抵押类贷款和企业贷款,额度从1万到700万元不等。其中,为个人提供的典型贷款额度为人民币400万元,公司贷款约为人民币700万元。一位楚天小贷前员工告诉记者,无抵押的消费贷款占比很低。

  敦信金融年报也印证了这一点,其在风险披露中明确提到:《湖北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暂行管理办法》规定,小贷公司应坚持“小额分散”原则,70%的未偿还贷款余额适用于贷款余额不超过人民币50万元的单一账户借款人。“目前,我们一些借款人贷款余额超过50万元,可能被视为不符合省级地方监管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虽然消费金融狂飙猛进,大多数地方小额贷款公司并没有参与进这波红利中。在上述小贷行业人士看来,长年依靠实地评估、抵押等对公业务的尽调模式,在小额化、线上化、自动化的个人消费金融业务中并不适用,从前是认为小额微贷不赚钱,现在是想做也做不了。

  在敦信金融之前,一家江苏吴江的小贷公司鲈乡小贷(原中国信贷商业公司,现更名蝙蝠集团)更早登陆美国资本市场,成为中国小贷第一股。不过其近年来经营情况同样一言难尽。2015年到2018年,鲈乡小贷持续亏损最终被上市公司剥离。而其财报中也显示,2016年以来,吴江地区的小贷公司经历了困难时期,14家小额信贷公司中有12家破产,其余公司因经济状况不佳而陷入高违约困境。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助理教授、百舸新金融智库创始人陈文告诉记者,很多中部省份小贷公司数量三五百,实际正常经营只有十几家。小贷公司除了历史包袱类的坏账,真正做小微贷款也面临很大逃废债压力。

  铤而走险与艰难破局

  随着金交所行业在近年来整肃中的巨变,小贷传统的贷款模式也受创巨大。

  根据央行发布的《2019年一季度小额贷款公司统计数据报告》,近年来,小贷公司的机构数量、从业人员数、贷款余额持续下降。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7967家,相比2018年末的8133家又减少了166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