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看了近300家公司

这两年看了近300家公司

标题并没有夸张。

我从去年开始做港股打新,看招股书是不可避免的准备工作。

今年就有50多支新股上市,去年香港市场发行了200多支新股,每家公司的招股书都要大致看下才能决定是否申购。

加上一些美股中概股和个别A股,300家左右的数量绝对是有的。

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一件很有趣的事儿,就是网上讨论公司的范围很头部化,似乎好公司就那么几家:

提到美股,想到的都是G.A.F.A.M.,A股的热度集中在茅台平安格力等白马这里,港股不能不谈腾讯。

这很正常,好公司理应享受最大的热度,也只有真正的好公司才能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从投资的角度看,我们也理应讨论这些好公司。

但这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

整个商业世界就是围绕这些公司展开的。

就好像你在网上看中产焦虑,会以为一线城市人人在BAT这种头部互联网公司上班,全部高收入,随便就几十万起。

以前我就是这么认为的,东浙网(),但显然它们不是商业的全貌。

「港股打新」打开了一扇门,通过看招股书,我见识了很多没那么体面的公司:

它们普遍体量不大,几个亿的小盘子,对应每年几千万的利润—我把它们称为「小生意的终局」

做什么的都有,千奇百怪,举几个例子:

比如有家公司我第一次看到直接乐了,叫「AV策划推广」,卧槽太6了!干这个的也行?

仔细看招股书才发现是我邪恶了,人家是大型活动的灯光音响服务商。

嗯,好像也不是很大的生意诶,这就上市了?

事实上香港市场每年发行的新股中有大量这样的公司。

给优衣库做内衣的厂子、做伴娘裙的、在香港开本土连锁餐厅的、运营几个社交媒体账号的、办中式婚宴酒楼的、在香港有几个工程队、运营几所民办高校的、做斗地主游戏的、某个小拍卖行……

大部分都是你平时根本就接触不到,闻所未闻的小企业。其实也稳健经营了很多年,拿出几百上千万费用,包装下就上市了。

老股东稍微套现一些,说出去也有面子。

这两年港交所正成为越来越多像小米、美团这种新经济公司的选择,但它同样也为这些看起来没那么体面的公司留了口子,很务实地收个过路费

尽管这些小公司上市后的命运都是变成「仙股」,几乎没有什么投资价值。

但无法否认,它们好歹也算是同行里的佼佼者,在那些不太起眼的地方,组成了商业最接地气的那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