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书描述动物“异性相吸”引争议,性教育何时才能“脱敏”?|荔枝时评

童书描述动物“异性相吸”引争议,性教育何时才能“脱敏”?|荔枝时评

  每年的上海书展,童书馆都不缺人气,但一些童书也时常因含有“少儿不宜”的内容而被家长投诉。日前,在上海书展上,就有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中因描写动物“异性相吸”等片段而引发争议。

  在交流现场,有家长表示:“我觉得小孩子可能不是很了解,在他看来这只是一个动物的描写而已。”“我也特意去把那一段拿出来看了一下,如果断章取义地去抽出这一段,就会觉得越看越有问题,但是我觉得放在整篇文章来讲应该还好。”对此,作者也以交流姿态作出回应:“有这样的描写,我自己是认为无伤大雅。有的家长有的老师可能觉得,这个不适合年龄太小的孩子阅读。那我们也会做一些更正,比如出版社会要求我做一些修饰,模糊一点或者把敏感的句子去掉。”

  家长的担忧和疑虑不无道理,但是,我们也没必要把这些担忧疑虑完全等同于“谈性色变”,不妨将其视作一种对儿童性教育理念的探讨与辨析。而童书作者与家长的直接交流,不仅及时回应了质疑的声音,也为我们观察社会对性教育的理解“尺度”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首先应该明确,社会的性教育“尺度”,是社会观念的产物,本身并无绝对的标准。童书作者、家长、教师能够对之有公开、充分的交流讨论,是形成相对科学的性教育观必不可少的外部支撑。这种讨论,既是一个互相“试探”的过程,也是一个“脱敏”的过程,有助于不同立场、观念的群体对性教育的“尺度”理解向同一水平线靠近。

  事实上,融易资讯网(www.ironge.com.cn),部分家长的性教育理念偏差,恰恰就是在缺乏公开讨论乃至“以性为耻”的社会氛围中形成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能够主动公开谈论这个话题,不管是表达疑惑,还是发表自己的观点,都是一种进步,也有利于让孩子接受更科学的性教育。

  其次,一些性教育读物之所以看起来“尺度大”,一是它本身就需要结合家长的引导,二是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性教育太过缺乏,很容易产生“过度保护”心态。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案例是,2017年,杭州一位家长发现读二年级的女儿一本性教育读本中出现了男女生殖器官的名称,就认为这样的性教育读本“不妥”。如果说连普及生殖器官名字都被认为是“尺度大”,那部分家长的性教育误区的确不容忽视。

  其实,给孩子更多的书本之外的性教育引导,我们才会对书本中原本正常的内容抱以平常心。在帮助孩子接受科学的性教育前,很多家长需要首先完成自我教育。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对于童书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不仅是因为意识到为孩子筛选书单的重要性,更是认识到,在亲子阅读中,父母的引导角色不可或缺,这也是影响性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

  当然,童书市场参差不齐,家长对儿童读本抱持审慎态度,这是必要的,但也无需把性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理解争议一刀切归为“谈性色变”。性教育需要在更多的公开讨论、交流中走向更开放、包容,因此,多一些讨论、质疑,未必是坏事。打破“权威”和心中的禁锢,才能真正完成科学的、现代的性教育“重建”。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童书描述动物“异性相吸”引争议,性教育何时才能“脱敏”?|荔枝时评

 文章标题:童书描述动物“异性相吸”引争议,性教育何时才能“脱敏”?|荔枝时评,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t.ironge.com.cn/News/rdzz/155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