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财经 > 经济 > 大快人心!教育部再次出手整顿中小学竞赛乱象 切实维护教育公平

大快人心!教育部再次出手整顿中小学竞赛乱象 切实维护教育公平

2020-07-22 17:00:05来源:绿眼看教科 企鹅号

文章导读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坚持素质教育导...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坚持素质教育导向,切实维护教育公平,进一步规范竞赛管理工作。

《通知》要求,要坚决避免参赛项目明显不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现象的发生,坚决防止由家长或其他人代劳等参赛造假行为。举办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必须坚持公益性,做到“零收费”。《通知》明确,任何竞赛奖项均不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加分依据。

实际上,这并不是教育部第一次颁发有关此类活动的通知,早在2018年9月份,教育部办公厅就印发《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通知提到原则上不举办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竞赛活动。

前段时间,几则青少年研究前沿科学领域实验获得竞赛奖项的消息,融易新媒体,刷爆人民的眼球。云南昆明六年级小学生陈灵石,凭借一个关于结直肠癌基因研究的课题,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三等奖。而陈灵石的父母均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研究领域与陈灵石获奖课题所属领域相同。

近日,“武汉2名小学生研究茶多酚抗肿瘤获奖”一事引发公众关注,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发布通报称,该研究的实验想法由学生提出,在老师演示教学后,学生能够独立完成。

教育部的这则发文真是大快人心!经过此次全国青少年创新科技大赛的丑闻,相信那些居心叵测的“官二代”、“富二代”、“学二代”们,再想通过个人权势干预教育公平,也得三思而后行啦!

全国竞赛项目繁多,有不少是鱼目混珠,有的是借这样的竞赛为孩子镀金,有些参与人员为了荣誉,不惜造假。有些主办方借这样的赛事来收费。

家长热衷于这样的竞赛活动,一方面,孩子确实有这样的天赋,想借这样的活动给孩子发挥才能的平台,培养孩子的兴趣,这是应该鼓励的。应该要有这样的平台给孩子展示天赋!

但另一方面,有些人却借这样的赛事获得奖项为孩子升学加分。其实背后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导致有些人不惜弄虚造假,伪造成果以获取名次,获得荣誉,进而为孩子镀金,或是为指导老师镀金。这样的行为已经打破了教育的公平,与升学挂钩的竞赛活动越来越受到大众的诟病。

所以,教育部的《通知》明确规定,任何竞赛奖项均不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加分依据,这是及时的、正确的政策。取消竞赛的成绩和义务教育入学挂钩,规范高中入学的加分政策。这些竞赛成绩一旦和升学挂钩,必然会衍生诸多问题。

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深思维、对提升能力确有帮助,但是大量家长不顾孩子的承受能力,热衷让孩子参加竞赛培训,由此导致孩子产生巨大心里压力,对其长远发展不利,甚至不堪重负,厌学、厌世。盲目从众不可取!

倡议基础教育阶段打好学业基础,注意广泛兴趣的培养,注意学习习惯的养成。这不仅有益身心,还可以给正常学习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学有余力,可考虑竞赛,竞赛也是一种兴趣,一样可以给后续学习提供动力支撑。

《通知》要求,坚决防止由家长或其他人代劳等参赛造假行为。十岁左右的小学生就能完成本科生甚至研究生都很难完成的研究课题,背后明显是由父母或他人代劳。这种将父母的劳动成果转手给子女拿去获奖的行为,同时也打破了教育的公平,表面上看起来是同龄孩子在比拼,实则是几十岁的父母和十几岁的娃娃在比拼,这样的比拼,这些几十岁的父母难道真的不脸红,不觉得害臊吗?针对这种过度的拼爹妈的现象,教育部终于出手,及时叫停!

热点 | 财经 | 科技 | 观点 | 产业 | 专栏 |

融易新媒体 备案号:津ICP备17005847号 Copyright © 2002-2022 ryxmt.com.cn 融易新媒体